院士寄语


19835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北京大学设立重离子物理研究所,至今已经历四十个年头,这不仅是系统总结与回顾我们所取得成绩的时刻,也是代表着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开拓与应用先进科学装置、凝练科学思想与前沿问题、培养更多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的核科学与技术人才的新契机。


回顾四十年来不平凡的历程,我有幸见证了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对其所取得的成绩不禁感到由衷的惊喜和欣慰。1978年在“科学的春天”中,国家明确了高等学校既是教学的中心,也是科研的中心。1983年5月当大家听到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成立的决定,心里憋着的要打“翻身仗”的一股劲儿一下子爆发出来,掀起了第一波建设科研基地的高潮。4.5MV高压静电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RFQ)加速器以及射频超导实验室等都相继在十年之中逐一建立起来。这些设备的规模都不大,但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并在裂变与中子物理、离子束应用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和技术物理系的有关实验室共同建立了“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1994年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推荐,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又成为全国基础性研究所改革试点单位,同年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组建了医学物理研究方向。2009年“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原有的“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通过整合北京大学在核科学与核技术方面的优势力量正式建立。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于2010年6月13日正式成立,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担任北大核研院首任院长。


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了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2001年5月18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正式成立。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在管理体制上的又一重大改革。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与技术物理系的核物理学科一起并入物理学院。得益于学院深厚的物理基础、多学科交叉优势以及国家对核科学技术的重大需求,北京大学核物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强了核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2010年前后至今是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全面发展阶段,在前期几个方向上继续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调整,先后增加了激光等离子体加速、材料及器件辐照损伤效应、高能量密度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微束技术及应用、先进束流与探测等新兴前沿研究方向,并在激光加速、超导加速、核能结构材料、脑科学与核磁共振技术等领域获得了多项重大突破。这一时期,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紧跟国家创新驱动方针和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多个科研基地,如2022年成立的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2023年2月竣工的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等。与此同时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注入了更多优秀新鲜血液,引进了多位海外高水平人才,瞄准了更多世界科技前沿问题,致力于探索加速器科技前沿、聚焦能源与先进制造、人民生命健康等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建设成为国际顶尖的前沿应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涌现出来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和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人才。


到了“不惑之年”的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我们将信心满满地踏上新的征途。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更加紧密结合国家利益,注重科技创新和精品教育,深入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应用的互动,助力国家的创新发展;我们将满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继续保持“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在已有研究布局上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努力在科学前沿做出更多具有北大特色的高水平创新成果,力争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科研单位!


2023年5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1号  邮编: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