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团队

学科与队伍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现有核技术及应用、医学物理与工程、等离子体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4个二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在师资队伍方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在各个阶段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队伍。历年来研究所有多名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组织和学术机构中担任各种职务,在SCI高端期刊任职,多人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多人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更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等奖励,多位教师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在服务学术共同体方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鼓励高层次人才直接参与国家科教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举措落地,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了制定学科和行业发展规划。

截止2023 年7月,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目前在职员工共94人,包括院士/大千6人(含双聘)、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人、杰青4人、青千4人、优青3人等,他们活跃在课堂,驰骋在学术,参与在建设,指导在平时,尤其是多位老师在学校和学院任重要行政职务,他们卓越的领导力和广阔的视野,为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2023年7月,重离子物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退休教师58位,曾经在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工作过的教师有35位,在他们的奉献和努力下,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即使他们已经离开岗位,多名退休教师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为我们提供着宝贵的经验、才智和指导,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和感激。

与此同时,近十年来,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广纳贤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水平人才,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利用海外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前沿的技术视野,为国内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思路,促进了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的共同成长,在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推动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建立更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以强大的科研实力持续推进着各学科领域的创新快速发展,在激光加速与辐射物理机制研究、肿瘤放疗免疫与肿瘤疫苗、激光加速器靶科学与技术、新一代加速器控制和数据系统、等离子体尾波加速及其驱动的先进光源、超高亮度电子源应用、离子束辐照材料致损伤效应、基于载能离子辐照技术的纳米孔制备技术、原子磁强计脑磁图研发等前沿科学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最终,这一团结、合作的氛围营造出了“合流共进、共创未来”、“集训备战、资源互补”的和谐局面,使得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日益成熟、稳定、高效、有序地发展,形成了“同舟共济、英才聚首”的良好人才生态。


院士:陈佳洱、Gérard Mourou、贺贤土、万宝年、夏佳文、张维岩

射频超导与自由电子激光团队黄森林刘克新全胜文郝建奎杨丽敏朱凤林林王芳谢华木焦飞冯立文、龙天云、徐航、李春龙

激光加速团队与直线加速器团队颜学庆秦庆马文君林晨徐新路朱昆杨根王智彭士香陆元荣高淑丽赵捷赵研英耿易星赵家瑞、陈式有、吴笛、王科栋、高营、吴旻剑、谢希成、蓝浩洋、王凯、王鹏杰、王强、马丽永、郭恩硕、徐明明、徐圣宣

离子束物理团队王宇钢薛建明赵子强王晨旭、赵云彪、夏梁、彭升远、陈一恒

中子物理与技术团队张国辉李湘庆、刘杰

医学物理团队高家红杨根黄斐增曹文田门卫伟、王俊杰(医学部客座合作)、王荣福(医学部客座合作)、郑丽、曹淼

等离子体物理团队肖池阶郭志彬雷奕安(理论物理研究所)、万宝年(北大客座讲席教授)、徐田超、吴明阳

高能量密度物理团队张维岩贤土乔宾、沈晓飞、雷碧峰、赵忠海

静电加速器实验室任晓堂丁杏芳付东坡高原华景山杨向军

兼职教授:常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1号  邮编:100871